簡介
本分析旨在探討臺北市鄰里服務網提供的基層行政區劃資料,主要聚焦於各行政區的「里」級單位列表及其對地方治理的影響。透過對這些資訊的整理與分析,可深入了解臺北市基層行政結構的組成方式,以及政府如何透過鄰里組織提升服務效率。
主要內容
1. 臺北市行政區與里級單位的關係
臺北市共劃分為 12 個行政區,包括:
松山區
信義區
大安區
中山區
中正區
大同區
萬華區
文山區
南港區
內湖區
士林區
北投區
每個行政區再細分為數十個「里」,「里」是臺北市最基層的行政區劃單位,負責與市民最直接的溝通與服務。這些「里」的設置,反映了臺北市人口分布與社區發展的需求。
2. 「里」的命名方式與特點
觀察臺北市「里」的命名方式,可發現幾種主要模式:
地理特徵命名:如「水源里」、「湖濱里」、「溫泉里」,反映該區域的自然環境。
傳統價值觀或歷史命名:如「仁愛里」、「忠誠里」、「幸市里」,這類名稱通常與臺灣歷史文化有關。
數字與順序命名:如「三愛里」、「四維里」、「五常里」,可能與區域發展的歷史有關。
重複命名現象:部分「里」名稱在不同行政區中出現,例如「富水里」在中正區與大同區皆有,可能是歷史命名習慣或因行政區域調整導致。
3. 鄰里服務網的功能與資訊整合
臺北市鄰里服務網不僅提供里別列表,還整合了多種與基層行政相關的服務與資訊,包括:
里長基本資料與簡介
各里辦公室與聯絡方式
社區活動與公告
緊急疏散避難資訊
門牌整合檢索系統
臺北市區里界說
文化局文化資產資訊
網站還提供開放資料(JSON 格式),並允許透過 Facebook、Plurk、Twitter、LINE 等社群媒體分享資訊,顯示其在資訊公開與便利性上的考量。
4. 觀察與分析
根據鄰里服務網的資料,可歸納出以下幾點觀察:
1. 里級單位的數量龐大:臺北市的「里」數量眾多,反映出都市人口密集,且行政管理須精細劃分。
2. 基層組織的重要性:里長作為地方治理的第一線代表,對於政策推動、社區服務及災害應變扮演關鍵角色。
3. 資訊更新機制:如「福佳里」的頁面顯示最新更新日期為 114-01-31,表示網站具有定期維護與資訊更新機制,以確保市民獲得最新資訊。
「臺北市鄰里服務網」
「臺北市區里界說」
「臺北市疏散避難資訊」
「臺北市鄰長名冊」
「開放資料JSON」
「臺北市民當家熱線 1999」
「更新日期114-01-31」
臺北市鄰里服務網提供的資料,清楚呈現臺北市基層行政區劃分的結構,並結合各類社區服務資訊,提升市民對地方治理的參與度。這類開放資訊平台,展現了臺北市政府在基層行政管理上的數位化發展方向。
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
1. 深入探討不同「里」的發展與特色,分析各里人口結構、公共設施與社區活動。
2. 比較各行政區的「里」數量與規劃,找出不同區域間的規劃差異與原因。
3. 研究里長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角色與影響力,包括政策執行、社區動員與災害應變。
這些進一步的研究,將有助於更全面了解臺北市基層行政的運作模式,並提供未來政策發展的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