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兩護士同時對病患兩隻手抽血
2. 酒精消毒後,為了找到靜脈,使用手拍打皮膚,且也沒戴消毒手套
3. 還有第一次插針沒插準,竟然在手臂裏旋正,真是誇張
專業建議
抽血時,兩隻手之間需要間隔 15 分鐘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:
1. 血壓穩定:抽血會使得體內的血液量暫時減少,如果兩隻手同時抽血,可能會導致血壓波動,增加暈眩、頭暈或低血壓的風險。這個間隔能讓身體有時間適應,保持血壓穩定。
2. 避免血液檢驗干擾:血液中的成分,例如血糖、電解質等,可能會受到剛抽血後的短暫變動影響。間隔 15 分鐘可以確保不同時間段抽取的血液數據不會相互干擾,提供更準確的檢驗結果。
3. 減少不適感:有些人在抽血後可能會有輕微的不適,如疼痛或手臂無力。間隔時間讓受檢者有時間恢復,避免雙手同時承受過多壓力。
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確保抽血過程的安全與檢驗結果的精確性。
抽血時的消毒清潔標準流程旨在確保患者的安全,預防感染,並維持無菌操作。以下是常見的標準流程:
1. 準備:
- 佩戴一次性無菌手套。
- 準備必要的設備,包括無菌針具、消毒用品(例如酒精棉或碘伏)、無菌紗布等。
2. 消毒部位的選擇:
- 通常選擇手臂靜脈,常見的抽血部位是肘窩的靜脈。
- 如果有皮膚損傷、感染或炎症,避免選擇該部位。
3. 局部消毒:
- 使用75%的酒精棉球或消毒片清潔皮膚。若使用碘伏消毒,則會先用碘伏擦拭,然後再用酒精去除碘伏。
- 從抽血部位的中心開始,以螺旋或畫圈的方式向外消毒,避免來回擦拭,這樣可以避免將皮膚表面的細菌帶回已消毒的中心區域。
- 保持皮膚自然晾乾,通常大約需要30秒至1分鐘。避免用手觸碰已消毒區域,這樣才能保持無菌。
4. 穿刺:
- 準備好抽血針和抽血管,確保一切在無菌狀態下進行。
- 皮膚晾乾後進行穿刺,抽取血液。
5. 抽血完成後處理:
- 在針頭拔出後,用無菌紗布或棉球輕壓穿刺部位,並要求患者施加適度的壓力,避免出血或形成血腫。
- 避免用力揉搓穿刺部位,這可能會導致皮下出血。
6. 丟棄針具與清潔:
- 用過的針具必須立即放入專用的針具銷毀容器,以防刺傷或交叉感染。
- 手套使用後應立即丟棄,並用手部消毒液進行手部消毒。
這些步驟是國際衛生機構建議的標準,旨在降低感染風險並確保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全。
在抽血或插針過程中,如果第一次未能準確地進入靜脈,通常應該立即撤出針頭並重新嘗試,而不應在皮下或手臂內旋動針頭來調整位置。這樣的操作不僅可能增加患者的疼痛感,還會增加皮下出血、瘀青甚至感染的風險。
如果發現醫護人員在沒有拔出針頭的情況下旋轉針頭來尋找靜脈,這是不符合標準操作規範的。醫護人員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:
1. 準確定位靜脈:使用經驗或借助設備(如靜脈成像儀)來確保在穿刺前已正確找到靜脈,避免反覆嘗試。
2. 正確操作:如果第一次未能成功,應拔出針頭後重新進行消毒,然後再次穿刺,而不是在手臂內隨意調整針頭。
3. 降低風險:避免反覆操作或使用不當手法,這樣能減少患者疼痛、不適,並防止潛在的感染或其他併發症。
這樣的情況應該是極為不恰當的。如果患者遇到這類問題,可以向醫療機構反映情況,以確保未來醫療操作符合標準,保護患者權益和安全。
還有你們google商家地圖評價過低,只有3.3顆星,董事長吳東進先生了解嗎?
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
02 2833 2211
期待你們的回覆,感謝您